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简介

2020-05-18  阅读:6972 

吴伯志,男,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荣誉理学博士,二级教授、教育部科技委农林学部委员,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教学名师,省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兼栽培功能室主任,教育部栽培与耕作教学团队和省高原山地作物可持续生产系统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耕作制度,坡耕地水土保持,作物多样性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主持完成省教委“滇973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和农业部公益性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工程院咨询等项目10余项,在中外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一)。

郭华春,男,19636月生,留日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岭学者,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云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顾问,云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教学名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长期从事薯类作物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科技计划、农业部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云南省重大种业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专利授权12项;主编和参编专著、教材各6部。育成了“滇紫甘薯1号”等7个甘薯品种;引进和选育的马铃薯品种5个通过省级审定,2个通过国家登记。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突出贡献奖1项,省科技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同时已培养出博士21名,硕士47名,农业推广硕士30名,指导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留学生10余名。

李富生,男,1968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植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农业部948项目子课题1项、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项、云南农业大学ESI学科提升计划面上项目1项;合作主持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2项、云南省十一五农业科技攻关项目1项;第一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及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获国家软件著作权1件;主持育成(含引进)甘蔗新品种6个,其中3个品种获省级审定;主编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

杨生超,男,197212月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云南省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科技带头人,云南省植物学会药用植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石斛科技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中药材种植行业协会监事长,中国中药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药用植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三七、灯盏花等重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解析三七、灯盏花等药用植物基因组,建立药用植物组学数据库,首次实现灯盏乙素、雪胆乙素等重要药用单体化合物酵母全合成,选育三七、灯盏花等14种重要药用植物新品种51个,构建灯盏花野生变家种及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新品种及栽培技术累计推广30多万亩,新增农业产值30多亿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60多篇,主编、副主编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

陈丽娟,女,19657月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云南省作物学会、遗传学会、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云南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副主任委员,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高原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稻作资源分子遗传与系统进化、水稻重要功能基因克隆与发掘利用研究等。先后主持和参加国际(FAOUNDP-GEF)、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云南省联合基金等项目30余项。迄今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分子植物育种》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的SCI论文被Science, PNAS等杂志他人引用。国内外参与选育高产优质抗病逆滇型杂交粳稻和水稻新品种20余个, 其中滇禾优615荣获“优质食味水稻新品种国家金奖”,组织示范推广滇禾优-滇杂系列品种300余万亩;获国家授权技术发明专利7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其他奖励5项。

谭学林,男,19577月生,云南开远人,中共党员,植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稻作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在从事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作物进化及蔗糖转运基因的调控研究。打造了团结协作的滇杂育种团队,育成品种“滇杂31”在20042005年连续百亩连片平均亩产超950公斤;“滇禾优1062019年被评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金奖。通过产学研结合,滇杂品种推广种植覆盖云南及西部省区主要粳稻区,使上世纪末处于低谷的滇杂走向了新的辉煌。主持完成国际国内研究项目10余项。获省级科技成果奖13等奖4项;育成14个滇型水稻新品种通过云南省审定,2个通过省外审定;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4项;获水稻新品种权保护5个;学术论文Int J Mole Sci,作物学报等期刊发表70余篇。

毛自朝,男,19696月生,现为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云南农村能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农业分会理事,中国园艺学会芦笋分会理事,云南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热区芦笋品种引进与培育”带头人。主要从事芦笋和藜麦的引种、品种选育及产量品质相关性状的分子机制解析研究。近年来从国外进藜麦种质70个,芦笋30,培育与参与培育芦笋和藜麦品种各2个。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国家20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